中国的“一带一”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首届“一带一”高峰论坛本周也将会在召开。而在去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领导人蔡英文上台后不久,立即也推出所谓的“新南向政策”,近日蔡英文在接受采访时,刻意将“新南向”与“一带一”对比,并豪言台湾有多种“软实力”,非所能比。中国的“一带一”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首届“一带一”高峰论坛本周也将会在召开。而在去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领导人蔡英文上台后不久,立即也推出所谓的“新南向政策”,近日蔡英文在接受采访时,刻意将“新南向”与“一带一”对比,并豪言台湾有多种“软实力”,非所能比。
中国社科院台湾问题专家钟厚涛应海外网()之邀,从、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蔡英文推进“新南向”的意图以及遇到的困境,并由此探讨“新南向”与“一带一”是对接还是对撞?
近日,蔡英文在接受东南亚国家专访时,刻意将台湾“新南向”政策与中国“一带一”进行对比,声称台湾拥有多种“软实力”,这不是经济或力所能的。显然,蔡英文是以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看待“新南向”与“一带一”关系的。未来蔡英文若继续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将“新南向”与“一带一”完全对峙起来,甚至想利用“新南向”来对冲“一带一”,其“新南向”也只能沦为“新难向”。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绝非一朝一夕的临时规划,而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筹划。早在2012年“”败北之后,蔡英文就专程奔赴新加坡、印度等国,进行实地考察,彼时蔡英文心中的“新南向”政策就已经初具雏形。而在2016年正式走马上任之后,蔡英文利用自己手中的,更加地推行,其背后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动作有:
“经济”。蔡英文上台以来,一般喜欢以“柔性”、“文化”等名词来描述蔡英文的“”策略,但这种描述却忽略了蔡英文“”线的另外一个重要面向,即“经济”。所谓“经济”,就是指要全力弱化两岸的经贸往来,逐渐削弱两岸的经济连接,减少台湾对的所谓“过度依赖”,以便维持台湾在经济层面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简单来说,“经济”就是要在经济领域实现“脱中”。
但台湾又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市场,既然蔡英文不想依靠,只能另外寻找新的替代市场。在经过反复沙盘推演之后,蔡英文最终选择了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因为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广阔,与同质性较高,因而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国家来取代。这就是蔡英文推出“新南向”政策的核心初衷。
文化搭台。蔡英文深知,单就经济体量而言,台湾在整个亚太地区并不占优,不但与中国、日本等相去甚远,就是与韩国、新加坡等,也是差距越拉越大。因而如果只是以经贸为手段,来进军东南亚市场,最终只会事倍功半,效果不彰。简单来说,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以台湾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可能与美日韩以及中国等相抗衡。
为了弥补这种经贸层面的“先天不足”,蔡英文又另辟蹊跷,决定从文化、医疗、教等领域入手,不断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输出台湾的“软实力”,借此强化东南亚和南亚对台湾的好感,为“新南向”政策在这些国家的推行提供较好的社会氛围。
唱戏。无论是经济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渗透,这都不是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谋求台湾的“”,并为将来的“”提前铺。在蔡英文的“”线规划图中,对内她力图通过长期的“去中国化”进程,定点清除掉与中国有关的所有文化符号,包括蒋介石像、孙中山像、孔子像等等,最终实现岛内的全面绿化,让岛内只知台湾而不知“中国”。对外则打算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制造台湾是“主权实体”的。例如,蔡英文在出访巴拿马等国时留下的签名,都是“台湾总统”而非“中华总统”,这显然是要摆脱“中华”(背后当然是中国)对她的框架性约束,进而可以凸显出“台湾”才是一个“主权的实体”。简而言之,蔡英文这种签名方式,是想抛弃“中华”,转而力图形塑“”。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遵循的同样也是这种逻辑,即利用经济、文化等平台,不断强化台湾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的实质关系,不断提升双方的高层人员往来层级。但我们统观蔡英文与这些国家的交往过程,就会清晰的发现,蔡几乎从来不提“中华”,反而屡屡刻意强调“台湾”。蔡英文如此运作,显然是想达到在国际社会为“”正名的效果。
如果单纯从经济层面来考虑,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有其一定的合,毕竟目前全球各地都在加速进军东南亚和南亚市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南向”并非简单的经济政策,而是包藏着沉重的野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南向”政策已经被其背后的意图所,因而严重偏离了其理想的预期轨道,主要表现在:
两岸经贸不降反升。蔡英文的初衷是想利用“新南向”政策来弱化两岸经贸往来,来引导往东南亚布局,逐步减少对的投资。但两岸的经贸往来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不会被蔡英文的意图所操控。的海外投资,也只会逐利而去,不会蔡英文指挥棒的任意吆喝。
从目前整体情势来看,两岸经贸往来平稳运行,在部分领域还稳中有进。例如,根据海关总署5月8日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至4月,两岸贸易额为563.9亿美元,同比上升11.6%。其中,对台出口129.4亿美元,同比上升9.9%;自台进口434.5亿美元,同比上升12.1%。面对这样的数据,蔡英文估计完全始料未及,其利用“新南向”政策来弱化两岸经贸往来的图谋,也基本宣告破产。
文化对接危机重重。蔡英文本来是想打着“新南向”政策的旗号,加大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文化连接。但在实际操作当中,蔡却到了多种难以想象的难题。例如,在语言层面,东南亚国家大多语言复杂,仅印度就有28种语言,台湾要想与这些国家进行经贸合作或是在这些国家进行文化扩散,如果不懂对方的语言,无异于痴人说梦。比语言更复杂的是,东南亚和南亚的很多国家都是教林立、族群对立,台湾在进军这些国家时,若是稍有不慎,可能就会碰触对方的“文化禁忌”,最终酿成。此外,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现在的环保意识也正在崛起,而台湾的制造业往往对会构成巨大的,因而很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和都奋起。2016年台塑在越南投资的钢厂,因为排污未达标,最后被处以5亿美元的天价罚款,就颇能说明问题。
图谋全面破产。蔡英文原本期望利用“新南向”来强化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实质关系,并借机凸显台湾在国际社会是“主权实体”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这些国家对于台湾“新南向”政策的态度大多比较冷淡,因为他们更期待的是从美日欧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是从台湾引进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既然台湾不是他们吸引外资的优先考虑,他们自然也不需要全力配合。蔡英文“经济搭台、唱戏”的图谋自然也就不可能。
、陈时期曾多次推行过“南进”或“新南进”政策,但均以失败告终,很多都赔得血本无归,至今心有余悸。现在蔡英文重走李陈时期的老,未来能有几分胜算,估计连蔡英文自己都心里打鼓。因为从整体实力来看,在各方积极进军东南亚和南亚的力量中,台湾过于势单力薄,因而很难一呼百应,形成规模效应。
未来蔡英文若能根本调整两岸政策,通过两岸对话将“新南向”与的“一带一”对接,两岸联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新南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中国从来没有想过要“限缩台湾在本区域的发展空间”,只要蔡英文能够在承认“两岸同属一中”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协商,本着“两岸一家亲”的和“共商共建共享”的,肯定会欢迎台湾融入到“一带一”建设中来,也会为台湾的发展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但如果蔡英文继续将“新南向”与“一带一”进行区隔,甚至想利用“新南向”来干扰和对抗“一带一”,那么其最终的结局恐怕早已注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