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四川传媒学院实施“职业教育”战略 保持高就业率
  •   着眼“应用性”成就“复合型”

      ——四川传媒学院实施“职业教育”战略保持高就业率探源

      作者: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年4月17)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期间,四川传媒学院院长马洪奎有一句清晰响亮的表述“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此话引起来自全国高校与会同仁的共鸣。四川传媒学院的”职业教育”战略是通过”应用性”教学模式实现的。然而,实施“职业教育”战略,之于这所学院究竟是“回归”还是创举?

      四川传媒学院前身,为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四年本科传媒艺术学院,建校近十年来,走出短暂徘徊阶段,形成了“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在校大学生”这样一种教学文化的自觉,他们立足通过四年本科及三年专科教育,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传媒载体所需本领“零距离”接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把“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着眼点,“以职教为导向,以实践为旨,以成才为目的”紧盯传媒产业发展前沿,“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掌握多项高端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并由此派生出“三室一体” 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在高平台、新就业的高达数万,四川传媒学院嫣然成为多融合背景下现代传媒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并且赢得了(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三满意”。

      上篇: 明确社会责任,定位职业教育,立足“应用性”人才培养;从实战着眼,向需求发力,通过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创新发展原动力,培养层出不穷的现代化传媒产业所需人才,推动学校超常发展;寓理论表述于实践教学,把学术理论贯通于实际,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传媒平台“无缝对接”的教育模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各类院校兴办传媒类院校和院系、专业风生水起,仿佛一夜之间一个教育产业格局大重组骤然形成、传媒院校如雨后春随处可见。师资哪里来?学生哪里去?教学如何定位?系科专业怎么设置?这些热点问题被办学热淹没了。当初还附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旗下的影视学院同样在徘徊,一没经验,二没师资;几易其址,几易校长,然而,生源依然如干旱的禾苗廖廖无几,曾经的先行者因举步维艰揠旗息鼓。

      “天降大任于斯人”——四川电视系统的出色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时代的中挺身而出,她像一位传说中拨云见日的“”,带着雄厚的资金和战略构想,选址置地数次搬迁,重金投入扩大校区,直到在大学校园集群部落——郫县团结镇创建起庞大校园而立足。同时,他们在电视业内和教育战线招“贤”纳“士”,创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成立董事会;请来了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分院院长、著名教育管理专家、留日学者马洪奎担任院长、党委,形成了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民办院校;合理布局系和专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分配向高级专业人才倾斜,一时间社会凝聚力和关注度与日俱增,学校美誉不胫而走。2013年,实力逐年壮大进而异军突起的成都理工大学电视学院经教育部考察审批,在全省13所学院中脱颖而出,由学院转置设立为建制的民办本科院校——四川传媒学院应运而生。

      优秀高等院校标志性特色是卓越的教师队伍(大师群)和高就业率的学生,而传媒职业院校师资一定是重“应用性”教育的“双师型”专家。马洪奎这一见地形成了导向和凝聚力,一时间,省内外影视、演艺、音乐美术、艺术设计与动画等著名专家学者千余人涌向这里,成为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同时,引领着学院年轻老师茁壮成长。这些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业界专家寓专业理论教学于实践指导,给学生以最直接最实用最前沿的传媒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了电视主持的完整流程,掌握传媒工作经验。

      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王雷,曾是四川人民播音部主任、上世纪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播音员,由他组建的优秀教师团队实力日渐壮大,一批来自四川、成才的播音员前来任教,其后,高级编辑郭宏、傅承德加盟,建立了播音员主持人新闻基本思维模式,掌握了录音、配音、编辑、制作等技能。

      电影电视系主任陈祖继为中国作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曾获得电视“金鹰”、电影”等项,他创作的60集电视连续剧《魂》以及参与创作的多部影视作品,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高度重视并投资拍摄,他和系副主任张乐平参与创作的《巴山女红军》已在四川等和频道。

      摄影系主任康大荃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曾荣获中国摄影作品最高“金像”及特殊贡献“红烛”。

      有这类专业技能卓越的业界优秀人才担任教师,为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及人才备出的发展后势提供了保障。精英师资的聚集形成了独家优势;他们根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了12个系、73个本科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随着历史进程,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传媒人孵化,与此同时,创立了新研究院,密切关注传媒教育产业发展前沿,调整、增添相关学科,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董事长、副院长张书玉建校以来就主张:培养传媒业界优秀人才不能纸上谈兵,他曾用孔子教育学生子贡的话说,“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强调:完善体制,理顺机制,稳定规模,提高层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质量,办出特色。为此,没有分文财政拨款,董事会大手笔投资教学所需设备:购置高清摄像机500多台,数码相机 500多部;国际先进高端索尼、佳能等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10多套;非线性编辑系统3500多套;影视后期制作图形工作站1500多套;演播厅、演播室200多间;录音、配音棚150多间;更令传媒业界人士称奇的是,西部首台3D高清转播车竟然也出现在四川传媒学院,比创建多年的省级设备还前沿高端齐全,西部和院校中最大最高端的录音棚,最套规模的多功能艺术体育中心,最早(至今唯一)创建的高校中影数字电影院:有5个自办电视频道和省级标准的全景式电视、直播间……

      在校学生“拳”不离手司空见惯,从大一进校便端着机、扛着摄像机、在模拟上课;舞台上,编辑机前,采访现场处处有成群结队的学生找角度,找(采访)对象,找话题;老师带领学生剪辑制作屡见不鲜;各类实践煅造了成熟的传媒学子;手持精良“兵器”随时,使职业传媒人的意识、能力及创新思维都由弱到强,由潜在到显像,为走出校门敲开就业单位大门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保障性基础。2012年第十一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高峰论坛期间,与会的业界大师们看着校园各个角落活跃的“采访记者”都带着惊异的目光。辽宁大学影视学院院长庚院长不禁问我:这些都是记者吗?我回答:这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们这次所拍的作品除了在学校新闻中心和星光,还要提供给省、市新闻。“准记者”的气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采访与会精英学者时娴熟淡定的状态,让各位学者专家耳目一新,与会同仁在新世纪会展中心主会场,对我校教学、学生成熟的传媒职业技能异口同声地给予高度评价。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中播音系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先后三批十几名新闻系和播音与主持系学生奔赴地震灾区,协助和芦山县城,完成了“国家应急”任务,受到赴芦山国家应急工作组领导的高度评价。

      戏剧美术系在校学生王钰涵在著名导演陈凯歌作品《下山》中担任美术工作。李文燕创作的纪录片电影作品《乡亲们》入选第十届影像展纪录片展映单元,并被栗宪庭电影资料馆收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