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件,可以说是高校提升知名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比如:“学院”于2004年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于2013年改名为“安徽建筑大学”。
根据相关数据,从2008年到2015年,六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越来越多的高校都热衷将名号改得更洋气、更大气,然而自己戴上的高帽是否真得能配得上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纵观这些改名的高校,其套无非有三种。最普遍的当属将“学院”改为“大学”,这在人们眼中是一种地位升级。二是将名字前面的地方扩展得更大,比如:“黄石理工学院”于2012年改名为“湖北理工学院”;冠上“华北、华南、华中、华东”这些名头的更是不胜枚举。三是删去或升级专科名号,比如:“中国纺织大学”于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商学院”于2015年改名为“财经大学”。
来自安徽的高考生胡杰就说:“填报志愿时,我爸妈都让我不要考虑学院这类的,因为听起来就是二流学校。”除了吸引生源,换上大名号也更便于高校争取各类发展名额和项目。但高校若在教育资源方面并没有达到相应标准,而仅因为名利给自己冠上了假大空之名,这无疑是在学生。
我们听到的是越来越多唬人的名字,甚至还有一些学校的“争名”案例,而它们的学术却鲜少耳闻。例如:“泸州医学院”于2015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撞名了四川大学下属的华西医学中心,于是川大便向教育部发函。最终,“泸州医学院”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这一事件真得不知道让人是喜是悲。既然改名的学校可以如此卖力“争名”,为何不能潜心学术争点气呢?
为了名利、为了行政地位改名的高校在某方面也满足了国人的面子心理。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大二学生郭燕就说:“去年我们学校还是学院。每次亲戚问我在哪里上学,说出来他们都以为是二本院校,但其实我是以一本的分考进去的。还挺委屈的。”
然而,学院真得比大学差吗?要说学院和大学的区别肯定是有的,但高下可不是立见的。大学在规模和经费上可能超过学院,但学科特色可能比不上学院。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在美术领域的优势肯定高于其他综合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是世界名校。
所以,学院最大化地保留了学科特色,盲目改名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才是砸自己家的招牌。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也表示将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纠正部分高校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度、多方向的,如果所有的高校都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那只会变得同质化且毫无特色。改名可以,但一切都应以教学质量、学术能力为指标量力而行。如果高校能将在改名上下的功夫放到学术研究上,那么中国的教育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即一所大学的好坏取决于有没有大师。这样看来,名称对于大学来说又是多么肤浅的东西。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