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片土地,吸引着另一个国度的三姐弟相继前来;有这么一片大海,让另一个国度的三姐弟心驰而骋至;有这么一所大学,以最温暖的怀抱欢迎她们的到来。这就是来到湛江师范学院求学的越南三姐弟:阮氏容、黎氏绒、阮仲性。近日,记者走近这越南三姐弟,聆听他们在湛江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湛师情结……
2010年4月到2012年3月,阮氏容、黎氏绒、阮仲性相继跨越国界线,来到湛江这座海滨城市,成为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姐弟三人中,老二黎氏绒与阮氏容、阮仲性二人是表亲关系,目前,她与表弟阮仲性在读湛师人文学院大二年级,两人分别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习。阮仲性的亲姐姐、老大阮氏容目前则在接受老师一对一的专门,她还没被正式纳入班级。
随着时间的流逝,姐弟仨对湛江这座城市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而感到亲切。“湛江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海,充满热带风情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吸引着我们”,谈及对湛江的第一印象,来自异乡的三姐弟不约而同地说。东海岛、南国热带花园、中澳友谊花园、观海长廊等湛江的名景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出门在外,水土不服是常有的事。相对于越南的菜式,湛江的口味对于他们来说,油腻了一点,这让老二黎氏绒吃足了苦头,刚来湛江的时候因为不适应这里的饮食,她一个月跑了几次医院。
有了,弟弟阮仲性对湛江饮食的适应期缩短了很多,加上男孩子身体素质更强一些,适应起来也更容易。慢慢地,他们开始享受湛江的美食:鸡汤,各种特色小吃等等。现在,黎氏绒穿梭湛江的小巷都不成问题,还学会了几句地道的湛江话,堪称半个湛江人了。
正如阮氏容所说,“在湛江的求学生活是人生旅途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来自异国的姐弟三人,由最初的语言不通和饮食习惯不适到渐渐成长,渐渐成熟。“虽然有时候很想家,但也正是一个人的时候,让我学会了思考,反思自己以前的事情,我也在慢慢的思考中变得成熟。”阮仲性如是说。
2010年4月,一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黎氏绒首先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希望到中国留学。而当时她所在的越南东都大学和湛江师范学院是合作培养单位,她最终收到湛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通知书,如愿踏上前往中国的求学之。2010年的9月、2012年的3月,黎氏绒的表弟阮仲性和表姐阮氏容也相继来到湛师。
来中国留学,按是先学习一年的汉语,之后再选择自己的专业。“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让他们加快了熟悉汉语的速度,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院领导与老师们的重视。
为了让他们尽快对异乡有归属感,学校特意为他们安排了的宿舍和必需的生活用品。“我接触到的几位老师都热情耐心的帮助我,把我看成他们的朋友,她们和我一起逛街,一起剪头发,相处得十分融洽。”回忆起刚来湛江的情景,黎氏绒幸福地说,生病的时候,尽管老师也在病中,仍悉心地照料她,煮饭,煲粥……
姐弟三人一直认为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努力学习。据了解,现在的他们已经能够流畅地用中文交流了,而黎氏绒和阮仲性已经可以和班级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中文专业课程,黎氏绒计划在湛师完成四年本科学业后回到越南做一名汉语教师,或留在湛江当一名越南语老师,阮仲性也有意教师岗位。而阮氏容虽然刚来不久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她希望完成一年的中文学习以后能去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然后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学好专业知识以外,他们还希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希望更加深入到这片土地上。今年暑假,黎氏绒和队友踏上“三下乡”征程。
重新回忆“三下乡”,黎氏绒的脸上挂满着兴奋。这次“三下乡”不仅使她结交了更多的中国朋友,还增长了见识,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短暂的十天里,黎氏绒体验了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与中国的同学住在一起,第一次,第一次被学生叫“老师”……
十天的朝夕相处,黎氏绒用她的快乐良感染了身边的学生,孩子们经常给她唱歌,跟她一起做游戏,有时候黎氏绒还会教他们简单的越南语,黎氏绒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们经常会问:“老师,我可以抱你一下么?”学生对黎氏绒的喜爱是对她的付出的一种肯定。
初尝为人师表的滋味,黎氏绒感觉到别样的幸福。说到这里,黎氏绒还特别向我们提起在“三下乡”期间遇到的一位小妹妹,临走之前,小妹妹哭着不让黎氏绒走;在黎氏绒回到学校的第二天,小妹妹竟让爸爸送她到学校来找她。“我很开心也很惊喜,没想到我的学生这么喜欢我,直到现在我们都保持着联系。”黎氏绒说着,眼里满是幸福。
让阮仲性津津乐道的东西是“玩游戏”。爱好运动的阮仲性加入了毽球协会,除去在运动过程中收获的快乐,最让他开心的就是在协会里、在班上和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动作猜字游戏、兔子舞等等。一谈到游戏,阮仲性的脸上便露出了孩子气的笑容。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