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小妹让我欲罢不能
融合的方向是什么,新一届中国新闻评选背后有哪些故事,又预示着新闻行业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作为第28届中国新闻、第15届长江韬奋评委,接受本刊专访,畅谈转型升级,把脉新时代新闻行业发展之道。
宋建武:本届中国新闻与往届不同,最大的特色就是增设了融合项类。融合项类包括:短视频、移动直播、创意互动、品牌栏目、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共6类,增设项50个左右,占原评总量的1/6。而且设置了专门的专家团队对这些参评作品进行考评。融合项的设立回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现实,是针对目前行业的真实现状所作出的改变。这其中,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是短视频这一项。
短视频作为视频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最近两年快速发展,并深受大众喜爱。这其实体现了短视频“短、新、实”的优势和特点。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2分钟以内,符合用户快速浏览的习惯;大量的视频都是最新发生事件的现场记录,有时效性,足够新鲜;相比文字和图片,短视频更不容易造假,人为剪辑的可能性小,更易于反映新闻事件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前说“有图有”,现在是“有视频有”。
以本次中国新闻评选中的《柳州融水突围记》作品为例,记者在现场利用手机进行拍摄,拍出的短视频没太多剪辑,呈现出最真实的场景。而且,这不仅仅是直击灾情,也记录下当地百姓和有关部门合力救灾的场景,彰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这样的作品最后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归根结底,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既全面真实反映新闻事件,也要传递主流价值。
宋建武:首先是技术的成熟。随着高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获取和呈现的门槛大幅降低;制作短视频的软件简单便捷,从制作层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这些都从技术上为短视频的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是人们表达的实现。作为短视频的重要功能,表达与好奇心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所以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以现在比较流行的短视频社交软件、平台为例,从数据上看,这些短视频软件和平台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对新闻行业而言,短视频的流行应该说是为融合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量的一手新闻素材不再由专业的从业人员采集、制作和发布。新闻事件发生了,附近的老百姓既是目击者也是“记者”,通过手机就可以拍摄下最真实的素材,然后通过社交发布。技术的成熟发展造就了全民记者时代的来临,这对传统新闻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意味着整个新闻生产流程的。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从业人员应该走出以前闭门造车的生产方式,融入新的新闻生产流程中去,并找到合适的定位。打个比方,如果说新闻生产就是一个食品超市,以前从供应到展示售卖都是工作者,那么现在供应商已经变成普通市民,再去拼抢供应商的角色显然是不明智的。工作者应该将身份转变为筛选者和把关人,也就是说,以新闻专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从纷繁的新闻素材中筛选出优质内容,进行加工和推送,并确保这些新闻作品健康、安全、有营养、口感好。
宋建武:涉及新闻行业短视频制作,我个人觉得商业化的味道不应该太浓,不能以此牟利,毕竟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和空间。而就新闻行业来说,更多是有关利益和知情权的满足。在部分新闻生产当中,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互相协助,制作出反映、还原的作品,更大程度满足利益才是更重要的。
《网络》: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一步确保新闻真实性,避免新闻反转?宋建武:新闻的灵魂是真实,不论是在传统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追求准确、真实、平衡的报道是所有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在最近几年,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之所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转,有些甚至是根本事实的反转,说到底是一个成本问题,发布消息的成本变低,而核实消息的成本相对较高。比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现在通过社交,所有的目击者都可以发布碎片化信息,新闻从业者可以快速获知事件的发生,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细节。相较以往,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对于新闻报道速度的要求更高,这就容易出现“瞎子摸象”的情况,在没有更多消息源支撑的情况下,追求快速发布信息就可能引发新闻反转。
针对这个问题,从操作层面来讲,从业人员应该拓宽思维,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工作。例如核实新闻事件细节不再单纯地依赖权威部门发布,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寻找更多消息源,再通过交叉印证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核实。这既了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技巧,也是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新的技能要求。
宋建武:就生产流程来说,未来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有不少具体的应用场景。除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机器人写稿和大脑等,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展望更多呈现在快速获取和核实信息上。在信息核实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快速搜集信息并将图片、文字和视频全面数据化,接着通过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能力对这些数据化信息进行交叉印证和梳理,去伪存真,还原。这就对整个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了优化和升级。
就表现形式而言,类似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会给新闻呈现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过去我们讲沉浸式新闻主要是指通过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实现读者的“移情”,未来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场景化的沉浸式新闻,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 (记者 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