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拉丁语:Mercurius) (英语:Mercury),中国古称辰星;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天文学家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辰星呈灰色,与“”学说联系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为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的八大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阳的,但有着八大中最大的离心率 ,轨道周期是87.969 地球日。从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与地球会合一次,公转速度远远超过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运动使它在罗马中被称为墨丘利,是快速飞行的神。
由于大气层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区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极区气温则终年维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轴倾斜是太阳系所有中最小的(大约130度),但它有最大的轨道偏心率。水星在远日点的距离大约是在近日点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环形山),外观看起来与月球相似,显示它的地质在数十亿年来都处于非活动状态。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与太阳轨道共振的。相对于恒星,它每自转三圈的时间与它在轨道上绕行太阳两圈的时间几乎完全相等。从太阳看水星,参照它的自转与轨道上的公转运动,是每两个水星年才一个太阳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观测者来说,一天相当于两年。
因为水星的轨道位于地球的内侧(也一样),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际与白天出现在天空中,而不会在子夜前后出现。同时,也像和月球一样,在它绕着轨道相对于地球,会呈现一系列完整的相位。虽然从地球上观察,水星会是一颗很明亮的,但它比更接近太阳,因此比还难看见。
从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变化,视星等从-2.3至5.7等,但是它与太阳的分离角度最大只有28.3。当它最亮时,从技术角度上讲应该很容易就能从地球上看见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实际上并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则在太阳光的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黄昏的曙暮光中看见水星。当大距出现在赤道以南的纬度时,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可以在完全的天空中看见水星。
水星轨道的近日点每世纪比牛顿力学的预测多出43角秒的进动,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从爱因斯坦的广义得到解释。
由于水星十分接近太阳,时常被太阳光所,勘测相当困难,因此我们对水星的所知相当有限,迄今只有两艘太空船曾大致勘察过水星。第一艘是1974至1975年的水手10号,只描绘了45%的水星表面图。第二艘是号,在2008年1月14日掠过水星,描绘了另外30%的表面。号于2011年3月17日再度抵达水星,并且进入环绕轨道,开始对水星表面进行全面的探测。
实际上,水星外观很像月球,表面有许多的坑穴,没有天然卫星,也没有实际的大气层;它有巨大的铁核,强度约是地球的1% 。由于水星有着巨大的核,它的密度非常高。水星的表面温度为90至700K(-180至430 C),日下点是最热的地方,靠近地理极的坑穴底部是温度最低之处。
在中国,水星是之一,又称为“辰星”。《晋书》内提及:“辰星曰北方冬水,智也,听也。智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汽,罚见辰星。辰星见,则主刑,主廷尉,陈翔刘美含主燕赵,又为燕、赵、代以北;宰相之象。亦为杀伐之气,战斗之象。又曰,军于野,辰星为偏将之象,无军为刑事。和,应效不效,其时不和。出失其时,寒署失其节,邦当大饥。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在于房心间,地动。亦曰,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又曰,蛮夷之星也,亦主刑法之得失。色黄而小,地大动。与月相逮,其国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