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航空交通工程技术研究。
针对高原等复杂机场和安全运行的战略急需,张军院士带领团队自主开展机载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的创新研发,突破了校验信号特征的精细探测、空管设施性能的准信验判等关键技术,发明了新型高精度飞行校验系统,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等的适航认证。应用于中国民航机场,尤其是高高原等复杂机场的飞行校验,保障了机场的如期开航和安全运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使我国跨入飞行校验强国行列。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研制我国民航首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首套星基航运行装备。以第一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各1项,对我国民航空管技术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国飙,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73首席科学家,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长期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真空羽流效应及防护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多学科优化与重复使用技术、固液混合动力火箭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电推进羽流实验与仿真、危害评估与防护等难题,了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力热、溅射污染和电磁效应影响机制,发明了高效防护技术,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进了电推力器在我国航天器中的应用。以第一完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民用航天、型号研制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出版教材专著4部。
张虎,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轻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轻合金材料及应用技术、金属凝固与特种成型装备研究。
面向汽车轻量化、节能减排迫切需求,他带领团队发明了实现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本体细晶化、致密化的新方法,突破了快速顺序凝固技术、大结晶压力补缩技术、缺陷在线实时检测与控制技术,研发了适于大尺寸车轮生产的成型装备及大批量生产线,实现了大尺寸铝合金车轮规模化低成本生产,研究在10余家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推广应用,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曾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排名第五)。
朱衍波,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青年科技获得者,国际民航组织航空通信、航空等多个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民航新航行系统与协同空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
针对民航繁忙机场和航高密度安全运行的急需,他带领团队创建了空地一体的数字化协同管制技术构架,突破了复杂管制业务数字协同、广域飞行精准识别、机场密集起降优化引导等技术,建立了由数字化管制设备系统、数据链和业务服务构成的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务网,成为保障复杂空域高密度运行的重大基础设施,实现了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务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主持了国家级和民航科研项目30余项,带领的团队入选2018年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近十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7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8项,在民航行业内广泛应用。
,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研发。
瞄准重大需求,他带领团队在智能和内容分析的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提出了全天候全天时视频清晰、上下文指导的目标准确识别、多元信息融合的跨时空目标关联等关键技术;构造了高保真的乘性变换融合模型,解决了高分辨率全色与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图像融合失真问题,研发了边海防视频侦察、无人机视频传输分析、遥感图像高保真融合等装备与系统。已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星期六左眼跳基金等项目30余项,在本领域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有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1项(第一完)、省部级科技进步9项。
杨世春,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优化控制与测试方法研究。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寿命、安全和能耗测试核心技术难题,发明了基于循环寿命推演模型的动力电池寿命快速检测方法、动力电池多层级递阶安全量化评价方法和符合我国复杂行驶的能耗-模式解耦精准评测方法;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和研发测试评价,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19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曾获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各1项。
张春熹,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惯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光学传感与、光学探测与制导、先进光学仪器等关键技术及工程化研究。
作为领域专家,张春熹参加了我国新型光学惯性器件特别是光纤陀螺、微光学陀螺及其系统等技术发展规划。面向国家重大急需,带领北航光电团队以高精度光纤陀螺为基础,突破了高精度光纤惯性系统高动态保精度、快启动及长期性能保持技术,相关产品在陆海空天领域获得规模化应用。作为第一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一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一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140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北航始终把肩负国家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与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把科技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国家是孕育高端人才的摇篮,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沃土。北航科教深度融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近五年来,有50余名研究生成为国家的署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