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在美国上市一年后,智联招聘(NYSE:ZPIN)发布了201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
数据显示,智联招聘第四季度营收和全年营收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5财年全年实现总营收12.899亿元,比上一财年增长19.5%,全年净利润为2.526亿元,同比增长35.3%。网站注册用户数达到1.01亿人,网站日均用户访问数近230万人。
对于这份成绩单,智联招聘CEO兼董事郭盛表示:“强劲的营收增长来自服务客户数的渗透能力,尤其是在中国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中小企业中,令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智联职业发展平台效应也正在。”
在将智联招聘成功推向资本市场后,作为CEO的郭盛在“二次创业”这个常规命题中又迈进了一大步。
“接下来的挑战还是很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标签,我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希望用事实表明我们在探索一条和别人不太一样的道。”郭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从2010年加盟智联招聘以来,郭盛这5年最大的成绩就是带领智联招聘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先生。
作为中国招聘行业资历最老的公司之一,智联招聘在1997年正式成立,其前身可追溯到1994年成立的猎头公司智联公司,公司创始人是几个英国的猎头顾问。
但是随着外国合伙人退出,这家公司经历了和许多互联网公司一样的发展径。首先是进入恶性循环的烧钱模式,网络招聘一度被称为最烧钱的行业之一,为了寻求海量的用户和点击量,并改变传统的招聘习惯,网络招聘公司不惜一掷千金投入广告,智联招聘就曾因擅打广告战役和强大的营销攻势迅速占领市场,但是很快就进入不盈利的尴尬局面。
尤其是到了2009年下半年,智联招聘还发生了一起投资方与高管团队的矛盾肥皂剧,当时公司分为了两派,他们先后以内部邮件的方式宣布对方。认为资本“”了这家公司,而郭盛则是大股东SEEK公司最终锁定的职业经理人,被称为“智联上市小组长”。
郭盛回忆,“当时,我主要考虑三件事。首先,能否与董事会一起工作;其次,基层员工的动力与能力;再次,能否获得中层的支持。”
显然,资方看中郭盛的理由是他数次操作高科技企业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经验,而郭盛自己则认为,“上市不是,我是本着做企业的心而不是做项目的心,做企业就是你要经过不同的周期,你的产品要不断地淘汰升级。”
于是,在确定了方向之后,郭盛就开始着手去改变这家处于低谷的公司。他先是尝试去重塑企业文化,跟很多互联网公司的CEO不同,他改变企业的方式更传统,也更偏重于管理模式的改变。
他在内部构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管理流程,“我们公司在全国32个城市有将近4000人,所以系统性的管理非常重要。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草根的企业,到逐步变成一个规范性的企业,这期间非常困难。”郭盛说。
他当时的判断是,网络招聘市场的拐点已经到来。因此在跑马圈地、生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之后,必须走精细化运作才能赢得市场。郭盛认为,P增速与人口增速的“剪刀差”在未来将长期存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而网络招聘企业,在市场和用户渗透度、深入度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们已经从狂热的市场营销阶段进入了精细化运作的阶段。招聘网站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烧钱打广告’模式中摆脱出来,狂轰滥炸式的营销战、广告战已逐渐让位于更精耕细作的产品战和服务战。现在招聘网站的推广重点不再是知名度,而是用户的忠诚度和网站的品牌口碑。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巨资投放广告,还不如将钱花在刀刃上,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郭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在郭盛的带领下,智联招聘在历经5次融资之后,终于在2014年6月12日,宣布以每股13.50美元的价格发行561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
“疯狂地努力,静默地绽放”,这是上市后,智联招聘CEO郭盛发表的一封内部信的标题,在信中,郭盛信心满满,称公司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
打着国外最新技术旗号的中国新玩家杀入网络招聘领域,和走平台化的智联不同,拉勾、猎聘、58同城等众多网站纷纷提出了“精准匹配”、“大数据”等概念,他们都希望在一些细分领域的基础上去蚕食智联招聘的业务。
58同城招聘频道产品总监王毅认为,“他们(传手掌痣的位置与命运统招聘网站)的增长速度在明显放缓,而我们只是在这两三年才发展起来,却已经实现了收入的100%增长。再等个两年,就该反过来看了。”
对此,郭盛并不否认,他认为“互联网+”浪潮兴起带来了更多的行业发展机会,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垂直类招聘网站的出现,可以给特定类别用户带来更精准的服务,但随着市场导向越来越清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这类网站并不能满足“人才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正在走一条探索的道,智联正在从招聘网站向职业发展平台转型,期望为用户提供‘职业发展平台’的,以覆盖求职者整个职业生涯,比如智联招聘未来在教育领域,将以智联培训为核心切入职场培训市场。在招聘领域,我们将强化校园招聘和针对高端人群的智联卓聘,而在评估领域,已经上线的智联评测会对中低端用户进行求职评估。我们期望成为职场人的全面发展的平台,打造中国的人才‘梦工厂’。”郭盛如是说。
郭盛:我认为在中国,任何招聘模式都有自己的土壤,但是我觉得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两点,第一是对用户非常了解,无论是对校园求职者还是白领,智联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有布局,所以这是别人抄不来的。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了解用户,包括企业端和求职者端,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困难到底是什么。第二是我们的规模,我们有一亿的注册用户,而平台业务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规模。
《中国经济周刊》:很多人认为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垂直招聘网站向LinkedIn学习走社交招聘的线,而智联招聘和以前美国最大的招聘网站Monster的模式很接近,但是Monster最近的情况已经不尽如人意,您认为一个企业能否笑到最后与所选择的商业模式正确与否关系大吗?
郭盛:虽然LinkedIn已经进入中国,但中国用户行为习惯和国外不太一样。一个企业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原因。首先要看市场结构怎么样,其次看商业模式适不适合市场情况,第三看执行团队能不能做得好。所以不只是商业模式这一个问题,有可能商业模式对了,但是它不适合市场的情况。举例说,从LinkedIn用户在美国的地理分布上看,并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从目前我们的数据来看,我们的网站平均一个用户一个月要使用10次,LinkedIn的用户大概是一到两次。所以我认为LinkedIn这样的国外模式对我们影响并不大,智联招聘走社交招聘道的可能性也不大,我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顾问式人才服务,提供更精细化与更多的创新增值服务是智联招聘的竞争策略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智联招聘已经做到行业老大的地位,您觉得接下来您将面临的最困难的挑战是什么?
郭盛:我觉得我们是一个自信的开拓者,我们在探索一条和别人不太一样的道。这个代价是大的,我们作为开拓者在往前走,一定会有人不断地跟在我们后面,复制我们的形式。资金不是挑战,因为我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还是很容易的,因为成绩做出来大家都看得到。我觉得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的挑战,怎么样能够建立一支好的团队,然后把好的人才留下来,不断地去实现这个梦想,我觉得人才的挑战可能比其他的都大。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创业之年,据艾瑞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数持续稳定增长,2015年已达7000万家,未来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3%。您认为创业浪潮对招聘行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郭盛:我自己最深的有三点。第一个是中国的就业市场远远好于其他国家。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中国的一个优势,P一直在增长,就业市场还是比较健康地在发展。
第二个就是就业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长最快的都是服务行业,尤其是金融、医疗生物等行业。但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比如说制造业、零售业增长很慢,甚至于发生萎缩,制造业和零售业其实是用工量最大的两个行业,而且是经济的基础,如果这两个行业增长没那么快,那就是一个了。
第三个是尽管职位在增长,但是增长的趋势是不太一样,劳动力成本在增加,但是中国经济在基础层面上已从“旧经济”转变为“新经济”,伴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强劲增长,带给智联的只有越来越多的机遇。对于智联招聘来说,挑战就是如何将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出最大价值,不断推出各种服务以满足雇主和求职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