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英语系
  • 方成院士当年报考全国唯一的南大天文系 有颗小命名为方成星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用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探索诠释了伟大和崇高。

      江苏科技报《仰止——记者眼中的智者风骨》系列报道聚焦100名江苏籍和驻江苏的两院院士,本期报道,记者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讲述他在天文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非凡的科学人生给予我们的深刻。

      高中时候的一个材料作文,大意是说一个天文学家,光顾着看天,不留神一脚踩到河里,旁边有人说了句很有的话:地面上的事的都管不了,还管天上。

      在采访一位大家之前,总是要备足功课的,何况他是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更何况他是一位研究天文学的大家。百度一下方成的研究领域,诸如大气模型、耀斑谱线不对称性和速度场、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等,在一般人看来,甚至有些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只有一个塔式望远镜我依稀能想象出应该是个塔状的望远镜。

      当记者来到南大,踏着初冬校园里的金黄银杏落叶时,心里还是惴惴的。硬着头皮来到西门门口一座老旧的矮楼,开门的是位清俊的老人,很健旺,虽然百度上说他应该有78岁了。在方成对面坐定,办公室很简洁,一书桌三书橱而已,朝南有一扇木质窗户,外面爬满了爬山虎,阳光透过枝叶照进来,方老就坐在明暗变幻之中。

      踌躇间记者不知从哪里采访起。倒是方成先说话了:“常有人问我明天会不会下雨。”我心中暗笑:问方成这个问题也太牛刀杀鸡了。方成接着说:“我说我不知道,天文学家只管大气层以外的事,天文学不是气象学。”当时脑海里闪过了高中时候的一个命题作文,说一个天文学家,光顾着看天,不留神一脚踩到河里,旁边有人说了句很有的话:你脚下的事管不了,还管天上。当时权威的论点是,既要仰望太空又要脚踏实地。天文学家方成是不是这种曲高和寡的人呢?

      其实,方成直到高中毕业也从没想过自己会从事天文这门学科。作为20世纪50年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学霸,他的志愿是成为一名飞行员。方成的学习成绩很好,身体素质出色(大学时代的游泳和乒乓球冠军),但由于一些“外因”,他没有实现少年梦想,中国少了个飞行员。那上什么呢?只能听天由命。他的老师说,数学和物理这么出色,不如报考天文专业。当时全中国天文专业只有南京大学有。就这样,1955年,年轻的方成进入了南大学习。方成说他很怀念他的高中老师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了大学教授。

      1955年夏天,方成清楚地记得,迎接他们这些新生的,有这样一个——“向科学进军,做天文事业的拓荒者”。吃喝拉撒都搞定了,方成开始打量四周。课程是物理、数学、天文、俄文、、体育等,这些基本都是方成的强项,但不久他诧异地发现,包括他在内,天文专业共有24个人,所有人都是和他同级的神级人物,入学成绩都非常高。

      还是从我能懂的塔式太阳望远镜说起吧。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就好像酒之于李白,相声之于郭德纲,电影之于冯小刚,胭脂之于女人,但不久,方成和他的同学们悲哀地发现,他们没有武器。实际上,不但他们没有,全中国当时最大的也就是一架从外国进口的60厘米直径的天文望远镜。

      作为天文系的学生,如果只靠眼睛看天,那也太贻笑大方了。其实天文望远镜这种东西是400年前的伽利略弄出来的,而在此之前,中国的天文学和天文仪器一直国际领先。

      战国时代天文学家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的漏水转浑天仪,东汉时天文学家贾逵首先发现月球的运动为不等速。

      扯远了,就说太阳。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说“人话”就是太阳中有黑子。而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时期。但到了明朝以后,中国的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制造远远落后。1904年,美国天文学家就研制出了太阳塔。

      塔式太阳望远镜,又称为太阳塔,是专门用于观测太阳的天文设备,高度通常在20米以上,目的在于避免受到地面被太阳加热产生的大气扰动。塔的顶部安置观测太阳的定天镜,将太阳光垂直导入正下方安置的成像系统和观测仪器。

      1958年,在“”的鼓舞下,南京大学天文系决心建造中国第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但当时方成对于太阳塔也就只有一个概念,其他要什么没什么,缺乏资料,没有经费,技术也不熟。如果单纯是学术上的困难,倒可以克服;但那是、多发的年代,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工程之初,有个莫斯科大学的教授协助研制,但不久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回国了,方成等人只能继续摸索。好不容易刚有起色,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工程又停工。1963年国家经济好转,工程恢复,进行了图纸设计,设备开始加工,但很快,1966年“”开始了,工程再次被中断。就在莫名其妙的起起落落中,方成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在浪费着青春。

      南大天文系重启太阳塔研制已经是1973年的事了,此时的方成已被任命为研制组组长。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为太阳塔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装地点。他带着研制组的黄佑然、陈载璋、倪祥斌等人骑着单车把偌大的南京城兜了几遍,进行了许多测量工作,最后在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卫找到了合适的建塔地址。

      但研制组又面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拆迁。方成可能是南京最早的“拆迁办主任”了。拆迁得自己跟、农户谈,学校里出来的方成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一共要征7.7亩地,涉及几家农户。农户们说一亩地要钱若干,还要解决2个人的工作。方成做不了主,挠挠头由校系领导到南京市去汇报,市同意了,给予了大力支持。谈了一年多,太阳塔终于有了安身之所。建塔初期,工地上没电没水,更没有住房,有的只是众多的坟头。方成和同事就地搭了一个茅草棚,白天挑水上山,夜晚靠油灯照明,几个人轮流值班。那时,方成已经和青梅竹马的爱人结婚,并且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很多个夜晚,方成和孩子们在透光的棚子里,躺在摇摇欲坠的所谓的床上,谈论着有关天上的事情。

      白手起家的工地建设准备工作终于结束。教育部拨了专款支持,太阳塔的建造可以启动了。那几年给方成最大的感受就是,天文学也得从地面上做起。

      建设上的问题解决了,但技术上的难题立刻堵在方成的面前,他必须拿出望远镜的设计方案。方成回忆当年说得很简略:“当时一无理论借鉴,二无技术资料,国外文献也极其有限,我和研制小组的谁也没有见过太阳塔,一切从零开始,一切自己动手,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的计算讨论,艰苦的设计制作。”研制组对有限的国外资料进行调研、调整设计。枯燥的研究、讨论、计算,终于完成了全部设计。在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的支持下,安排了当时南京加量最强的五个工厂开始会战——加工太阳塔部件。研制又延续了8年。到1980年的一天,孝陵卫的荒地里终于矗立起一座雄伟的塔。只有方成们知道这叫太阳塔。高21米,口径60厘米,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太阳塔。

      1982年,太阳塔通过鉴定,被认为是“达到了国际上口径相近、非真空太阳望远镜的水平”。1985年,这一荣获全国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建成后,方成“躲进高塔成一统”,默默地守着太阳塔工作了许多年,完成了《太阳活动22周观测和研究》等许多项目,为我国太阳物理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国家自然科学三等等多种项。

      功成名就,方成少不了游历。方成大学里学的外语是俄文,英语一天没学过,但让同事们奇怪的是,到国外,方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方成的解释是自学。上世纪80年代初方成到法国巴黎天文台当了2年访问学者,自然法语他也一天没学过,有关部门把他送到上海强化培训了一个月的法语,估计也就能找人问个向人问个好,但3个月后,他到巴黎天文台工作。法国方面问他说英语还是法语,方成说法语。几个月后,就能较流利地用法语和同事们交流了,同事们惊为天人。他们不知道的是方成每天会利用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同别人及门口的法国门卫聊天,在聊天中语。

      2008年11月,南京大学天文系方成院士专程赴法,参加了巴黎天文台授予他名誉博士的仪式,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巴黎天文台在表彰方成院士的通告中指出:“他对了解太阳大气和太阳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的耀斑高能粒子的光谱诊断方法获得了国际声誉,”“他是中法太阳物理合作研究中方的主要推动者”。授仪式在巴黎天文台著名而古老的卡西尼大厅举行,巴黎的基准子午线日,经报请国际天文合会小中心和国际小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第185538号小被正式命名为“方成星”。30多年前,当方成在孝陵卫那个茅草棚里仰望星空的时候,不会想到其中有颗星星会以他命名吧。

      2005年3月,有南京报道了一则消息,南京大气污染已不适合太阳观测,采访中方成向记者透露,昆明的抚仙湖旁将建成一个新的太阳观测,包括一个口径1米的太阳塔、南京大学多波段太阳望远镜等一批新设备,将增加监测、全日面高分辨成像观测等新功能。

      昆明是方成的出生地,仅在短短的4年里,方成就20多次赶赴昆明,主持建设抚仙湖太阳观测南京大学多波段太阳望远镜。现在说起这件事方成还是感到很无奈,“观测的转移,大气污染是一个原因,关键是时代发展了,需要革新技术,通过新的设备和方法进行太阳物理观测。”天文虽然高不可攀,但也要从实际出发。

      60年前,包括方成在内的24个学生是以全校很高的录取分数考取南大天文系的。60年后,越来越务实的考生们从“实际”出发,更多地报考了商贸、金融、IT,放弃了“无用”的天文。记者很明显感觉到方成对此的恼怒。天文没用?国人只为神舟10号、神舟11号成功发射欢呼,但如果在太阳风暴发生的时候升空,那后果将会怎样?大家都知道核能核武器的威力,但核能不是通过研究太阳的核聚变才产生的吗?

      也正是因为这种“实际”,方成把仰望太空的视线部分转移到地上,他认为这些都是现象,根本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出了问题”。这也是他怀念他高中老师的原因之一。“那时我们是发展,接近于生长,老师讲课少、指导多,学生作业少、讨论多,科学课的比重也很大,但现在呢……”方成虽然欲言又止,但他付诸行动了,2014年,经过详细的调查和严密的论证,由包括方成在内的部分江苏院士起草的《关于中学教育的调查报告》给了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核心内容是,中学教育不能唯高考而教学,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的任意缩减是个很大的问题。方成认为,长此以往,中国孩子的科学素养堪忧。于是新华书店里出现了一本由他担任副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天文版,他的理论是“科学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让方成耿耿于怀的事还有很多,我们的天文卫星太少,天上有400多颗,我们只有一颗。我们的科学探测卫星太少,我们的天文望远镜太少,对科学项目的捐助太少……但方成不是仅仅愤懑,而是又付诸行动。他放下教授、院士之尊、公开化缘,并承诺谁捐一个亿资助建造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望远镜就以谁命名,但好像还少有人反馈。

      方成的夫人是位医生,所以他虽然78岁高龄,却没有老人必备的“三高”,但他自己不太承认和夫人的照顾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他不抽烟不喝酒,专注于学术。还有就是喜欢摄影、游泳和驾驶,这些都是户外活动,对身体有好处。一般参加会议活动什么的,他会派车,而是自己开车去,因为他喜欢开车,最远的一次,他和儿子轮流开,带着老伴,从南京南下一直到了广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成还在上……

      【人物介绍】方成,物理学家。江苏江阴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天文合会副、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首先系统掌握与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并发展了整套的实用计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阳活动体结构和大气模型、耀斑谱线不对称性和速度场、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等研究中获重要;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国家自然科学三等、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

      南京大学1997级校友,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旅行》总编,王立华:南京大学是一个非常复合而且非常的大学,你可以用任何你自己希望的方式来学习。在那里上学的时候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科知识,而且可以有机会和留学生学习到很多国家的语言。

      南京大学1987级校友,上海十月妈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浦:南大是一个综合的院校,当时我就希望能够报考综合院校,因为综合院校有一个好处,有各种人文学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

      南京大学1999级校友,著作《从你的全世界过》创单本小说销售历史记录,作家、编剧、导演张嘉佳:这里允许你把梦想和青春的在这个校园中出来,就是象牙塔真的像象牙塔一样,它是有的。其实我特别想跟想报考南京大学的学弟学妹们讲,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你可以来南京大学;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你也应该来南京大学。因为这所大学就是包纳百川,虚怀若谷,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学;但是她给你的感觉又像一个普通人。我来了南京大学以后,发现这所大学和我梦想中要去的地方常吻合的。她很但是又很有,很厚重但是又很飘逸,当时给我的感受是,人生如果能在这样的大学度过,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南京大学1998级校友,汇丰银行华东区总裁高劲松:南京大学基于南京这座城市,并经过了百年的积累,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气质。在我看来,这种气质是南大人特有的气质,非常的谦虚、不张扬,但又始终非常有自信、有担当,在很多领域、甚至在国内国际都是遥遥领先的。

      南京大学1998级校友,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钟翔平:来到南京大学,你会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到一流的、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收获非常温暖的师生之情。

      周志华包揽AI领域会士大满贯2017 ACM、AAAI、IEEE华人名单南京大学1993级校友,电影《大圣归来》总制片胡明一:南京大学再塑了我的性格,提高和培养了我的情商。南京大学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学府,她不但给学子带来专业上的知识传输,更重要的是,她能在各个院系之间,有很多的活动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性的活动当中来。

      南京大学2000级校友,哈佛大学外科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蒋伟:我觉得南京大学的老师也常具有国际眼光的,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为我们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选择自己未来主攻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这一点我一直深深感激。我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期间,老师们对我们的高等数学以及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老师们也为我们设置了与美国大学相似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课程配置。

      南京大学2000级校友,美国道富银行助理总裁黄彭:我工作的地方管理着大约2.4万亿美元的资产,作为一名南大人,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南大校友的力量。南大校友遍布全球各地、各领域,你走到哪里都会有南大人帮助你。(蒋伟:母校不仅给予了我们知识、事业、人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寻找到了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友情和爱情。所以,我们希望你们也能加入我们。)我的另外一半,蒋伟,就是在南大才找到的。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在读本科生,本科阶段即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程宇豪:南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这里你只要在努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不管你做什么,学校都会给你全力的支持;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取得了,学校都会给你公允的肯定。软件方面的支持,就是学校的食堂真的挺好吃的,仙林这边的住宿条件真的非常不错,我们的寝室24小时不断电不断网,本科生配备的是四,每一间寝室里面都配备直饮水和空调。另外就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真的非常非常丰富,如果你比较好学的话,在图书馆里面你基本上可以学习到任何你想要学习的东西。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毕飞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南京大学的文化,就是整个南京这个城市文化的集大成。她是一个巅峰,她在每个学科里面我觉得最要紧的人才差不多都在南京大学里头。我觉得南京大学是完全可以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风貌的。

      南京大学1981级校友,零点有数科技董事长,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飞马旅创始人袁岳:我旁听了15个系的课,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比如说地质系的矿石分析,生物系的解剖学,中文系的元曲,那些课包括那些老师都令我难忘,其中讲元曲课的教授还能唱出元曲的味道。我觉得那些课真正让我感受到“大学之大”,大学不仅是在一个专业里面,学一学专业课,拿一些专业分,大学应该用很宽广的视野去学习,增广自己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再去看自己所学专业的时候,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南大真正的魅力不只是在哪个具体专业,而是在于有很多专业都非常棒。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教授,2008年诺贝尔文学得主勒·克莱齐奥:我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校园有多么的美丽,老校区(鼓楼校区)和新校区(仙林校区)都很美丽,美丽的原因是因为到处都是树,在这里跟欧洲大学作比较时,会发现那里的生活更枯燥,运动等等没有这里方便,在南京,这个就很完美。自从南京举办青奥会之后,大家就知道这里才是任何青少年(不管男女)该来的地方。年轻人在这里可以达到那种平衡,就是运动和学习之间的平衡。

      南京大学1980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基础物理学突破获得者王贻芳:南大的学风,应该说常淳朴非常深厚的,通过这个,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对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态度。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方成:南大是从中央大学阶段过来的,1952年院系调整时,又跟已经合并了金女大的金陵大学合并。在解放前,中央大学非常有名。在解放初期,尽管经历了院系调整,南大在学术方面以非常宽松的为人所知,还有很好的师资队伍。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早在时代,这两所大学的人文学科实力就都非常雄厚,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学术大师,他们的学风稳健持重,同时又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当时被誉为“东南学风”。解放以后,我们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继承了这个传统。

      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陈骏:南京大学是一所安静的大学,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是一片成长的沃土。在南京大学,你们可以尽心地学习,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向。在这里,你们可以先贤的智慧,和大师们进行思想碰撞。南京大学有最优秀的老师和最好的本科教育,欢迎你们报考南京大学,我们在南大等着你!

      为表彰创新研究,近日,杜邦公司向全球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八位青年学者颁发了2016年度杜邦“青年教授”。我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朱嘉教授名列其中,这是今年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获科学家。美国杜邦公司每年从世界范围内评选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给予资助,以支持他们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从而应对全世界在食物、能源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朱嘉教授因为其在基于微纳结构的太阳能转换(包括光热-水纯化与光伏)所作的一系列贡献获得此项。

      “杜邦青年教授”简介:杜邦公司“杜邦青年教授”可追溯到1918年,当时,皮埃尔·萨米埃尔·杜邦选择了美国42所高校并为其提供基金,用于支持青年学者。自1968年至今,该项已为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个研究机构中的超过700位青年教授提供了资助,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旨为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的研究、具有发展潜力崭露头角的四十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提供科研资金。该计划目前已成为美国最持久的学术支持项目之一,也是国际上颇具影响的项之一。

      百度校园品牌部主任涯、百度校园品牌部副主任计湘婷、百度阅读总经理胡鑫以及南京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巢乃鹏、学工处副处长蒋恩铭出席典礼并为大赛获选手颁。

      颁典礼上,作为活动特邀主持的中央人民主持人马武现场朗读了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在《南大读本》里的序言:“读书是一种对话,通过语言媒介,我们能够跨越广袤的时空距离,去和记者对话、和世界对话、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什么?于丹在发言中点明了答案的核心——读心。她表示:“读书是一种相伴终生的习惯,什么时候有书在,人就感到不仓惶,这就是书陪伴你的好处。”

      计湘婷表示,百度很荣幸与南京大学一起举办“全国大学生悦读挑战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百度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让阅读成为日常。

      蒋恩铭表示,利用高科技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世界,来改变自己,甚至改变这样的世界,这是南大和百度共同举办悦读比赛的初衷。

      作为南京大学和百度双创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全国大学生悦读挑战赛”为国内首个参与规模最大的创新阅读大赛,率先开创读书时长PK+优质书评PK全新模式,用技术传统阅读。据悉,本次大赛时间从2016年11月10日到12月20日,覆盖全国1000多所院校的1000万大学生。大赛通过线上“读书时长PK”、“书评赢大”及“在线听书”等多种形式,健康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多次阅读。据统计,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针对南大专家、师生推选出的60本经典书目,借由百度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百度阅读平台,大赛共吸引了30万人次参加,累计读书时长达13.95亿秒,产出书评近5000条,优秀书评1000多条。经过40天的阅读时长pk和优质书评PK,最终16位获选手从30万人次中脱颖而出。特等得主为云南财经大学的杨月潇,他的阅读时长达到85万秒,相当于平均每天阅读6个小时。

      百度校园品牌部主任涯(左)与南京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巢乃鹏(右)共同为特等获得者(代表)颁

      还是,它是一种无声的传递,代替交谈,用一种接近于歌唱但又自有独特魅力的方式,来告诉这个世界,来告诉那个心中的人,你的热情、伤感和渴望。

      可能细微平淡,小学课堂上打着哈欠读过的课文,早已在记忆中消散,但多年后再次听到,竟也能生出“鬓已星星”的感慨。

      她是今天朗读亭迎来的第一个朗读者,朗读的是她多年来十分喜爱的一首诗: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则是她始终念念不忘的句子。她希望借此诗句勉励自己一直保持一颗童心,追求纯真,也许,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内心那个长不大的孩子。谈及这次朗读的经历,她讲到她本身就热爱朗读,有过很多经历,也为了这一次朗读有过,所以很轻松,很享受这次朗读。

      他朗读的文章是《先生归来》中关于南大前身南高师校长郭秉文的故事。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南大115周年校庆即将到来,想以此篇文章为南生。郭秉文校长任职期间首开女子入学之风,是为创举,在南大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选择的是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到为什么要选择读这篇文献,他动情地说:我们在研究生课堂上最近在学习这篇文献,在篇文献在马克思众多的文献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科,它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思维方式。所以说我跟我的同学们一起选择了哲学系,能够在这里一起学习,我希望通过这篇的朗读给我的同学们一些勉励,献给我的同学,使我们能在这种枯燥的漫长的科研的道上越走越远。

      他说,读到最后一条的时候最激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总是有一种实践的指向,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要成为一种实践的个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它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要求,也符合大学生的这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后,他表示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真正地用自己实践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

      一名同学坦诚地说:我特别想读的是李泽厚讲的中国人关于感性和的方面,因为我有给高三的孩子当家教,所以希望不管在高考当中他考得好或者不好,都能有一颗审美的心,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能多发现那些并不由分数决定的快乐。

      她朗读了唐代王昌龄的《出塞》,想把这篇献给回归二十周年。作为一名《朗读者》的小粉丝,她期期不落,并且表示自己下次还想来读。

      我读的是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中选段,因为一向很少发朋友圈的妈妈有一天转了一条推送,关于龙应台在书中的那段话,孩子我希望你读书用功,不是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希望你有选择的。感受到父母渴望子女在身边又希望他们展翅高飞的纠结的爱。同时这篇文章说到对平庸的理解很契合周围人浮躁的心理,也是一个自省。

      我读的是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选此文是因为初中时看到的《子午书简》栏目的推荐,当时听到大堰河坎坷的命运让我留下眼泪。大堰河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命运也代表着旧社会中国妇女的。大堰河用她的乳汁哺育了我,也用自己善良淳朴的情感影响了我的一生。她虽不是生母,对我的影响确是一辈子。我们应当忆苦思甜,珍惜亲人,珍惜当下,同时也要自己的母亲和天下所有劳动妇女们默默的付出。

      之前一直有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非常喜欢,也想有机会参与。这一次朗读的文章是刘伶的《酒德颂》,是自己非常喜欢的竹林七贤的一篇文章。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能够通过这次朗读让自己戒掉酗酒的习惯,保留饮酒人的风骨。

      苏州大学毕业的王炳硕正在南京实习,今天特意请假过来。学工科出身的他,认为读诗是一种情感寄托,他这样说:我感觉朗读不分工科、理科,毕竟我们是学生,而且在校园这个下,应该比社会上工作的人更多地接触书籍,去朗读。朗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朗读是抒发情感,阅读更多的是在心里与作者默默交流,去学习。朗读应该是内心情感再一次的放大,因为是有声的朗读,因为我是投入感情的,所以内心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会更往上增了一个层次。

      通过她参加的朗诵班得知朗读亭的活动,同时自己又特别喜欢董卿的朗读者这个节目,觉得很接地气,能够让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所以她也想来体验一下。

      阿姨的父母都是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他们去世之后,老人一直很怀念他们,所以想为父母献上一首诗(西文子君《在春的花园里》)。诗歌描写的是两位老人相亲相爱的生活,朗读的时候她很有情感共鸣,感觉就像是看到了她的父母相亲相爱的画面,似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她的父母一样。她希望远在天堂的父母能够听到她的朗诵,也能听到她的挂念。

      这位跟着朗读亭去过、上海、南京等地的年轻工作人员 ,面对采访还有些羞涩。他说,在校园里,读书的人会多一点。在商业区、办公地点,就没有那种校园的气氛,学生群体也是《朗读者》节目一个很大的受众群。至于为什么朗读亭会来到南大,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南京大学常优秀的大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当然一定要选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底蕴的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