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有关“外来词过度使用汉语性”的说法甚嚣尘上,更指长此以往,“汉语不再是单独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写不了,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同样看不懂写不了”。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樊星直指这种说法是“杞人忧天”。常年与青年学子打交道的他说:“实际上,哪怕不懂英语的人,都无师自通使用WiFi了,何必要用更复杂的中文说法呢?”(4月27日楚天金报)
过分强调汉语性的汉语洁癖要不得,杞人忧天的心理也确实不对。但是以类似WiFi这样的例子来反驳“汉语性”,我却不以为然。诚然,土豪、大妈进入了词典,“不作死就不会死”进入了美国的在线俚语词典,可人家至少翻译成“tuhao”、“dama”、“No zuo no die”了,可我们的WiFi还是WiFi,连个中国坎肩儿都没披。依我看,杞人忧天固然不对,但还是给WiFi们披个中国坎肩儿吧!
不同语言的并存,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翻译显得无比重要。因为翻译可以把甲种语言中某个新兴词翻译成乙种语言,从而使乙种语言能够丰富发展,反之亦然。2004年,国际翻译家联盟把当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定为:“翻译,多语并存和文化多元化的基石。”这种并存,我更愿意理解为互相补充式的并存,融合式的并存,而不是互相混杂的并存。贺麟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翻译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华化‘,使西洋学问中国化,文化上的新血液,使成为国学之一部分。”所以,外来语言被汉语了、融合了,这算是汉语的发展和进步。汉语中可口可乐这样的词语固然少见,但至少克隆、拷贝、因特网这样的词汇还是穿着个中国坎肩儿的。而如果汉语没有人家,甚至被人家给“俘虏”了,那就谈不上进步了。你看汉语交流里到处都是WiFi,这算什么?
WiFi式的东西,是纯粹的“”、“西洋学问”,可是我们没有让它成为“国学”,而是维持了它的“原汁原味”。WiFi式的英语单词在汉语使用中能够畅通无阻、大面积流行,并非是这个单词多么讨人喜欢,也不是我们汉语多么宽容豁达,而是目前的翻译人员跟进的脚步太慢,没有为WiFi找到一个合适的汉语词汇代替它。说白了,这是现今汉语落后的表现,是翻译人员束手无策的表现。如果WiFi这个概念刚刚出炉,我们的科技翻译人员或者文学翻译人员就紧跟着推出一个词汇的话,会有今天的WiFi大行其道吗?怕是很难。等人家单词都流行了,再提性的问题,是很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今后再有新概念出现,我们能快速适时的跟进、以完美的汉语代替,给他们披个中国坎肩儿,那汉语会因此而丰富得多。“哪怕不懂英语的人,都无师自通使用WiFi了,何必要用更复杂的中文说法呢?”这说法不错,可今后类似于WiFi的词汇会越来越多,难道我们还是这样“结合”下去?记得鲁迅《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是习惯于这样说话的,“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 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今天,还这样,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
几百年前,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大都有一个中国名字,有的还很有味道。比如利玛窦号“西泰”,亚当·沙尔叫汤若望,费迪南特叫南怀仁,这些名字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在我看来,他们起这样的名字,除了便于融入中国社会外,应该还有对中华文化的欣赏。假如能到今天的中国,看到WiFi式的东西在流行,他们会做何感想呢?面对汉语,杞人忧天的心态的确要不得,可今后还是给WiFi们披个坎肩儿吧,否则非但是WiFi们,就连我们的汉语会都打冷战的。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