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简历
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的第五个经济特区,也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成立经济特区伊始,就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大社会等一系列试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图为1989年,闯海南的人们。摄影黄一鸣
1988 年4 月26 日,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正式挂牌,成为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岛原隶属于广东省,开发海南岛的想法由来已久。1984 年视察完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回京后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第二年,再次指出,四个特区办得好,为今后扩大积累了经验,如果说有不足,就是没有把海南岛也列入特区。的设想在1988 年终成现实。从此,海南岛揭开了扩大、深化、加快发展的新的一页。摄影黄一鸣
1988年,海口,等待靠岸的轮渡。海南建省办特区后,数十万人才从四面八方涌向海岛,琼州海峡轮渡是人们进出海南岛的主要通道。每艘轮渡靠岸,上岸的悬梯一搭好,人们就蜂拥而出。大家都拿着大包小包,还有人随手提着一把吉他。人群熙熙攘攘,操着南腔北调,就像一个大集市。有人兴奋,有人茫然,他们就要在海南闯出一片天下。摄影黄一鸣
1990 年,进入海南经济特区的旅客正在接受身份检查。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海南特区的旅客是要携带通行证或者是有关证明的。但当年有许多上岛者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因此不少贸然登岛的旅客被拦在了海岛之外。不久之后,有关方面发现“通行证”的并不适宜于海南,因此很快就取消了。摄影黄一鸣
1989年,海口市东湖“人才墙”聚集的闯海人。无数带着梦想和的年轻人,不顾一切地冲破旧的人才体制的,从四面八方如潮水一般地奔向海南,形成了“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观景象。当时到海南的人远远超过十万,仅海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库存的人才档案就有十八万之多。他们中包括陈峰、冯仑、潘石屹、王功权等人,这些热血的年轻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闯海人”,特指到海南岛开发建设和安家落户的人。这堵“人才墙”在闯海目中占据很高地位,贴满自荐书、招聘信息等,有的用毛笔、有的用钢笔,人们在找工作、招工,一堵墙了一代年轻人敢闯敢干的勇气。摄影黄一鸣
海南建省,海口的椰子树成了最好的招聘广布平台。如今,曾经站在这周围的年轻人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海南的领军人物,也有一部分人离开海南去往他乡。只有椰子树依然竖立在原处,着海南的发展和变化。摄影黄一鸣
1989年,初来海南岛的年轻人。海南建省办特区后,吸引不少内地的人才到海南岛来参与开发建设,同时也给当时偏远落后的海南带来了各种的压力。但是上岛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他们满怀信心,常常用愉快的心情笑对现实。画面中这两位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和刚刚认识的年轻人打着招呼。摄影黄一鸣
1989年,年轻的闯海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也是有说有笑,到处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海南建省之初无数的年轻人往海南岛寻找自己的理想。海南岛历来就是一个移民大岛,从苏东坡到宋氏家族,从解放大军到农垦大潮,一批批移民给海南带来了经济的活力,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摄影黄一鸣
1988年,一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在海南人才墙周围聚集,他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才能的年轻人,有人拿着英文《中国日报》学习英语、了解信息。1978年6月,提出要成千上万地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此举打破禁忌,中国留学热潮从此拉开序幕。那时有人曾担心“人派出去不回来怎么办?” 的回复是:“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于是,仅在1978年,中国就向28个国家派出了480多名留学生,其中包括52名在中美建交之前就到达美国的留学生。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当中,除一人延期外,均在两年后按时归国,大多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1985年,颁布“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的政策,从此中国人可以自费留学。教育部数据显示,四十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19.49万人,其中313.20万人选择回国发展。摄影黄一鸣
1989年,海口,海口市龙昆上最后的一片田地。30年后的今天,龙昆上已经车水马龙,道两旁高楼林立,这里已经建成为海口市最繁华绿化标准很高的迎宾大道,再也没有人会想起道两旁当初的田地和池塘。
1993年,海南的“半拉子工程”。自从1988年建省和成立特区之后,海南成了全国青年渡海淘金之地。1992年,南巡之后,海南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海南房地产遭到爆炒。有些人靠关系仅凭一纸批文就可以获利上千万元。面对楼市过热,1993年,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银根全面收紧,一高歌猛进的海南房地产业轰然崩塌,辉煌与喧嚣归于平寂。一时间,“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房产泡沫破灭后的烂尾楼,有的垃圾成堆,有的变成“民工村”,有的则留下积水深达10多米的基坑,溺死儿童事故时有发生。1995年8月,海南省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希望能处置房地产泡沫带来的资金困难。无奈窟窿太大,在央行注资40多亿元后,还是不得不在1998年关闭。海南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处置烂尾楼、债务问题阶段,直到2006年海南楼市才缓慢复苏。摄影黄一鸣
1991年,海南建省之初,人才交流中心和许多招工报名处都很简陋,省市一级的人才交流中心都是临时创办起来的,一些刚建起来的工厂企业的招工报名处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连一张桌子板凳都没有。这家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的一家企业招工报名处就非常简陋。他们的办公场所还在装修,建筑尘土飞扬,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也只能在用于装修的泡沫板上填写报名表。能进到现场填表的年轻人是幸运的,离他们几步之遥的大门外,还有上千人在排队等候领取表格,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马上。摄影黄一鸣
1993年,海口市东湖人才市场,招聘保姆的人。“保姆”这一职业曾一度在“”时期销声匿迹,雇保姆被认为是剥削,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保姆业也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成功运行,早年闯海的一部分人也慢慢富了起来。这位招聘保姆的男子来自河南,已在海南立足,有了下一代。他家需要保姆帮着带孩子、料理家务。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包吃住,条件也很不错,但愿意当保姆的人并不多,站在边上的几位女青年跃跃欲试却又犹豫不决。摄影黄一鸣
1990年,海南港澳工业区的电子厂车间。这是一个外向型、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开发区。早年开发区的手工生产车间,靠人多打“人海战役”,现在这样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摄影黄一鸣
1990年4月,位于海口港澳开发区的南殷鞋厂车间,这家鞋厂创办于1988年,有职工2000名,主要生产外来加工贴牌运动鞋,是海口第一家保税工厂。摄影黄一鸣
1992年,海南年轻人的集体婚礼。很多到海南岛创业的年轻人在海南成家立业,岛上结婚的“闯海人”逐渐多了起来。海南省的许多单位都为新人们操办集体婚礼,亲朋好友们吃几颗糖果、几块饼干,喝一杯清茶,没有婚宴,没有大操大办,有的只是一套被褥、两个水壶,还有一些简单的纪念品。摄影黄一鸣
1993年,海口市民购买彩票的热情场面。海南建省后,兴起了彩票的热潮,即刮即的体育彩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加,普通人总是希望通过彩票一夜致富。摄影黄一鸣
1990年,海口市中心的百货大楼,这是当年位于海口老城区骑楼老街唯一的商业百货购物中心。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后的今天,随着海南贸易区、贸易岛建设步伐的加快,免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海南岛已经成为一个购物的天堂。摄影黄一鸣
1991年,可口可乐第一次进入海口市,这也是海南当年投资影响最大的外资企业。可口可乐也成为海南比较受欢迎的饮料。摄影黄一鸣
1995年,海南岛海口,振东居委会室门口,写有“刺激片《妓院黑幕》”的黑板。上世纪十年代,电影以带的方式传入内地,厅开始在全国城乡遍地开花。那时,厅大都播放港片,武打片、警匪片、片轮番上演。岁月流变,厅时代早已远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摄影黄一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一些流行文化也传入了海南岛。商家们开始投入巨资,打造一些能够吸引消费的场所。各种桑拿浴、卡拉OK厅、歌舞厅相继诞生,夜幕之时,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青年闯海人从不同的工作岗位奔向这些娱乐场所,以排解在海岛工作的孤单生活。一些女青年打扮时髦,酒量惊人,在博得客人欢心的同时,也帮客人“消费”了昂贵的洋酒。摄影黄一鸣
海口市西边有一片长达几十公里的海岸线,这里有海口最著名的游泳和娱乐场所,每年夏天都有许多游客在这里尽情游泳。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以前海南本地人是很少到海里游泳,海边的人寥寥无几,如今却热闹非凡。摄影黄一鸣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